“读后感GO” 投稿

linux格式化命令,linux格式化命令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21 15:39 来源:投稿手机版

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

LVM将一个或多个硬盘的分区在逻辑上集合,相当于一个大硬盘来使用,当硬盘的空间不够使用的时候,可以继续将 其它 的硬盘的分区加入其中,这样可以实现磁盘空间的动态管理,相对于普通的磁盘分区有很大的灵活性。那么你知道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吗?我带来了linux系统硬盘格式化的具 体操 作过程,下面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

 

分区与格式化

 

先用fdisk分区,分区完成后再用mkfs格式化并创建文件系统,挂载,磁盘就能使用啦。

 

分区的原理:

 

MBR:主引导扇区

 

主分区表:64bytes,最多只能分四个主分区,每个主分区的记录(相关信息,比如分区大小,位置)在主分区表里占14bytes。

 

如果要建多于四个的分区,就要拿出一个主分区做为扩展分区,再在扩展分区里面进行其它的分区操作。在 建扩展分区的时候会建立一张对应的扩展分区表,它记录了在这个扩展分区里的分区的相关信息;理论上它没有分区数量的限制,在扩展分区内部的分区叫做逻辑分区,如上图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分好区后,分区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为了能让OS识别,就必须要向分区里写入相应格式的数据。比如windows的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目前ext3格式的用的比较多,ext4还在实验之中,在新的Fedora上使用的就是ext4的文件系统)。

 

Windows/dos常用的分区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区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种版本和环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软件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图形化分区工具,只能在安装REDHAT系统时使用。

 

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环境/工具:Fedora 14/256M内存卡;fdisk

 

第一步:fdisk

 

[root@novice ~]# fdisk -l /dev/sdb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在输入上面的命令后会出现左边的提示,输入m就会得到一个帮助菜单,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m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help虽然是英文的,可都很简单,在这里不再解释。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分区的操作:

 

Command (m for help): n #新建分区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p分别对应扩展分区 /主分区;我们先分四个主分区,每个50M;然后再来增加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看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嘿嘿。

 

p #分区类型为主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1 #分区号,在这里我们依次选择1、2、3、4

 

First sector (2048-496127, default 2048): #指定分区的起始扇区,一般默认,按enter键即可。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指定分区的终止扇区,根据前面的提示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sectors 或 +size{K,M,G}

 

Command (m for help): p #用p打印出已建好的分区列表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剩下的三个分区的建立操作同上

 

#分好四个主分区后的情况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309298 25+ 83 Linux

 

#已经建好四个主分区啦,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再建主分区或是扩展分区的话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ommand (m for help): n

 

You must delete some partition and add an extended partition first

 

#看到了吧,不能再建分区啦!要再建分区的话必须删除some分区,再新建一个扩展分区才行。

 

#现在,我们删掉一个主分区,来新建扩展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d #删除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4 #选择要删除分区的分区号,我们选第四个

 

Command (m for help): p #打印,如下,四个分区变成了三个!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新建一个扩展分区

 

#如果在没有建满三个主分的区的情况下建立扩展分区,相关选项会有些不同。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

 

Selected partition 4

 

First sector (309248-496127, default 309248): #enter,默认

 

Using default value 309248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09248-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默认,使用剩余空间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接下来,我们在新建的扩展分区里再新建两个逻辑分区,因为已经有了三个主分区,这里不会再显示是建立逻辑分区还是主分区的提示!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311296-496127, default 311296):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311296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11296-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415744-496127, default 415744):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15744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415744-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上面的列表,就是我们今天分区的成果啦!接下来保存退出,重启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mkfs操作啦!如果忘记了相关的操作命令,记得按m!!!

 

Command (m for help): w #保存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另:在建好分区后,我们还可以更改相关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

 

#如,我们要把第二个主分区改成Linux下的交换分区,操作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t #更改文件系统类型

 

Partition number (1-6): 2 #选择第二个分区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选择要更改的文件系统编码,可以按L来查看相关编码信息。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

 

16 Hidden FAT16 64 Novell Netware af HFS / HFS+ fb VMware VMFS

 

17 Hidden HPFS/NTF 65 Novell Netware b7 BSDI fs fc VMware VMKCORE

 

18 AST SmartSleep 70 DiskSecure Mult b8 BSDI swap fd Linux raid auto

 

1b Hidden W95 FAT3 75 PC/IX bb Boot Wizard hid fe LANstep

 

1c Hidden W95 FAT3 80 Old Minix be Solaris boot ff BBT

 

1e Hidden W95 FAT1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2 #查找到linux swap的编码为82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2 to 82 (Linux swap / Solaris)

 

Command (m for help): p

 

..............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最后别忘了保存!如果你须要的话!

 

#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逻辑分区只能建立在扩展分区上!

 

第二步:mkfs(mkfs时分区的格式最好与fdisk设定的分区格式一致,不然.......)

 

mkfs支持ext2 ext3 vfa msdos jfs reiserfs等文件系统。

 

用法1:mkfs -t

 

例: mkfs -t ext3 /dev/sdb2

 

用法2:mkfs.

 

例:mkfs,vfat /dev/sdb3

 

mke2fs支持ext2/ext3文件系统

 

用法:mke2fs [-j]

 

例:mke2fs -j /dev/sdb5

 

# 更多更具体的用法请参照相关命令的man手册

 

下面,接着实验:

 

例一

 

[root@novice ~]# mkfs -t ext3 /dev/sdb1

 

mke2fs 1.41.12 (17-May-2010)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1024 (log=0)

 

Fragment size=1024 (log=0)

 

Stride=0 blocks, Stripe width=0 blocks

 

12824 inodes, 51200 blocks

 

2560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1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2428800

 

7 block groups

 

8192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183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8193, 24577, 40961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4096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例二: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t

 

Partition number (1-6): 6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4 FAT16 32M 41 PPC PReP Boot 85 Linux extended c7 Syrinx

 

5 Extended 42 SFS 86 NTFS volume set da Non-FS data

 

6 FAT16 4d QNX4.x 87 NTFS volume set db CP/M / CTOS / .

 

7 HPFS/NTFS 4e QNX4.x 2nd part 88 Linux plaintext de Dell Utility

 

.........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7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6 to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root@novice ~]# mkfs.ntfs /dev/sdb6

 

Cluster size has been automatically set to 4096 bytes.

 

Initializing device with zeroes: 100% - Done.

 

Creating NTFS volume structures.

 

mkntf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Have a nice day.

 

 

linux格式化硬盘教程 linux格式化硬盘教程是什么

linux格式化硬盘教程

 

1、查看硬盘:点击电脑左下角的箭头位置标志,然后选择启动终端。不同的桌面环境方法进入终端不太一样,这个根据自己使用的桌面而定。

 

2、在终端上面输入命令:sudo fdisk -l回车。

 

3、然后找到/dev/sda /dev/sdb这样子的英文。这里电脑上面的硬盘,其中sda则是第一个硬盘,sdb是第二个硬盘。

 

4、格式化硬盘分区:在终端输入命令:其中sudo mkfs -t 理解为固定格式即可,ntfs则是格式化的类型U盘可以改成fat32 后面的/dev/sdb1 格式化的分区。如果直接写入sdb则会出错,无法格式化整个硬盘,只能够格式化分区。

 

5、上面的命令回车后,会看到百分比,等到百分百就可以。最后成功后会显示completed successfully,证明成功格式化。

 

6、挂载分区:格式化后的分区需要查看写入文件的话还需要进行挂载。在终端输入命令。

 

7、输入命令:df -h 可以看到分区的容量大小等信息。写入文件到硬盘:挂载成功后点击左下角的符号,然后点击文件管理器,而红圈则代表它挂载的正是mnt目录,进入这个目录等于访问这个硬盘。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盘啊?

磁盘虽然分好区了,但是还不能用,还需要在这每一个分区上格式化,所谓格式化,其实就是安装文件系统,Windows下的文件系统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统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而CentOS6使用ext4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

 

当用man查询这四个命令的帮助文档时,你会发现我们看到了同一个帮助文档,这说明四个命令是一样的。

 

指定文件系统格式为ext4,该命令等同于mkfs ext4 /dev/sdb5,以后我们遇到余姚格式磁盘分区的时候,直接指定格式化为ext4即可,也可以根据操作系统的版本来决定格式化什么格式。

 

选项:-b:分区时设定每个数据块占用空间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个块。-i:设定inode的大小。-N:设定inode数量,有时使用默认的inode数不够用,所以要自定设定inode数量。-c:在格式化前先检测一下磁盘是否有问题,加上这个选项后会非常慢。

 

-L:预设该分区的标签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区,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这个选项了。-t:用来指定什么类型的文件系统,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时,指定预留给管理员的磁盘比例,是一个百分比,只针对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来指定标签,标签会在挂载磁盘的时候使用,另外也可以写到配置文件里,关于格式化的这一部分,我建议除非有需求,否则不需要指定块的大小,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记住这两个选项:-t和-L即可。

 

扩展资料

 

格式化的种类

 

盘片格式化牵涉两个不同的程序:低级与高级格式化。前者处理盘片表面格式化赋与磁片扇区数的特质;低级格式化完成后,硬件盘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并使用低级格式化的成果;后者处理“伴随着操作系统所写的特定信息”。

 

低级格式化

 

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称低层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对于部分硬盘制造厂商,它也被称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随着应用CHS编址方法、频率调制(FM)、改进频率调制(MFM)等编码方案的磁盘的出现,低级格式化被用于指代对磁盘进行划分柱面、磁道、扇区的操作。

 

现今,随着软盘的逐渐退出日常应用,应用新的编址方法和接口的磁盘的出现,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大多数的硬盘制造商将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义为创建硬盘扇区(sector)使硬盘具备存储能力的操作。现在,人们对低级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误解,多数情况下,提及低级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盘的填零操作。

 

对于一张标准的1.44 MB软盘,其低级格式化将在软盘上创建160个磁道(track)(每面80个),每磁道18个扇区(sector),每扇区512位位组(byte);共计1,474,560位组。需要注意的是:软盘的低级格式化通常是系统所内置支持的。通常情况下,对软盘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级格式化操作和高级格式化操作两个部分。

 

高级格式化

 

高级格式化又称逻辑格式化,它是指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盘的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以达到初始化磁盘或磁盘分区、清除原磁盘或磁盘分区中所有文件的一个操作。

 

高级格式化包括对主引导记录中分区表相应区域的重写、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在分区中划出一片用于存放文件分配表、目录表等用于文件管理的磁盘空间,以便用户使用该分区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对磁盘或磁盘中的分区(partition)进行初始化的一种操作,这种操作通常会导致现有的磁盘或分区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对硬盘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级格式化,而对软盘的格式化则通常同时包括这两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盘及分区格式化要点:在为主机添加硬盘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统下对硬盘和分区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对IDE的设备是以hd命名的,第一个ide设备是hda,第二个是hdb。依此类推。一般主板上有两个IDE接口,一共可以安装四个IDE设备。主IDE上的两个设备分别对应hda和hdb,第二个IDE口上的两个设备对应hdc和hdd。

 

一般硬盘安装在主IDE的主接口上,所以是hda;光驱一般安装在第二个IDE的主接口上,所以是hdc(应为hdb是用来命名主IDE上的从接口)。

 

SCSI接口设备是用sd命名的,第一个设备是sda,第二个是sdb。依此类推。分区是用设备名称加数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这个硬盘设备上的第一个分区。

 

每个硬盘最多可以有四个主分区,作用是用1-4命名硬盘的主分区。逻辑分区是从5开始的,每多一个分区,数字加一就可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式化

 

Linux里面mkfs命令作用是什么?

Linux里面mkfs命令作用是什么?

 

解答:

 

1.这是Linux系统下格式化磁盘的工具。

 

2.格式化的本质就是创建文件系统(组织和存取文件的机制)。

 

3.可以创建的文件系统有ext4(CentOS6),xfs(CentOS7)。

 

4.格式化命令:

 

Linux中怎样格式化硬盘

1、点击电脑左下角的箭头位置标志,然后选择启动终端,在终端上面输入命令回车,然后找到电脑上面的硬盘,其中sda则是第一个硬盘,sdb是第二个硬盘。

 

2、在终端输入命令图片里的命令,然后按回车键,挂载成功后点击左下角的符号,然后点击文件管理器。

 

3、命令回车后,会弹出百分比的图片,耐心等待三到五分钟即可,最后成功后会显示completed successfully,证明成功格式化。

 

linux命令的格式化命令是什么?

如果一个名称用%括起来,那么就是用的它的赋值,而不是本身的字母

 

比如

 

echo time echo %time%

 

以上两个前者显示time这个字母,后者显示系统时间 19:42:12:02

 

还有%diskper%=系统盘等。

 

可以用set自己设定,有一些是系统默认的比容上面说的time;diskper

 

----------------------------------------------------------------------

 

FOR这条命令基本上都被用来处理文本,我们这次除了要说他处理文本的作用外还要讲他的其他一些好用的功能!

 

看看他的基本格式(这里我引用的是批处理中的格式,直接在命令行只需要一个%号)

 

FOR 参数 %%变量名 IN (相关文件或命令) DO 执行的命令

 

参数:FOR有4个参数 /d /l /r /f 他们的作用我在下面用例子解释

 

%%变量名 :这个变量名可以是小写a-z或者大写A-Z,他们区分大小写哦~

 

FOR会把每个读取到的值给他!

 

IN:命令的格式,照写就是了!

 

(相关文件或命令) :FOR要把什么东西读取然后赋值给变量,不懂的话看下面的例子

 

do:命令的格式,照写就是了!

 

执行的命令:对每个变量的值要执行什么操作就写在这.

 

看不懂我的这些说明,可以在CMD输入for /?看系统提供的帮助!我这里也给出来吧,大家对照

 

FOR %%variable IN (set) DO command [command-parameters]

 

%%variable 指定一个单一字母可替换的参数。

 

(set) 指定一个或一组文件。可以使用通配符。

 

command 指定对每个文件执行的命令。

 

command-parameters

 

为特定命令指定参数或命令行开关。

 

现在开始讲每个参数的意思

 

/d

 

仅为目录

 

如果 Set (也就是我上面写的 "相关文件或命令") 包含通配符(* 和 ?),将对与 Set 相匹配的每个目录(而不是指定目录中的文件组)执行指定的 Command。

 

这个参数其实我也没弄太懂...有错误希望各位纠正!

 

系统帮助的格式:FOR /D %%variable IN (set) DO command

 

他主要用于目录搜索,不会搜索文件,看这样的例子

 

@echo off

 

for /d %%i in (*) do @echo %%i

 

pause

 

把他保存放在C盘根目录执行,就会把C盘目录下的全部目录名字打印出来,而文件名字一个也不显示!

 

在来一个,比如我们要把当前路径下文件夹的名字只有1-3个字母的打出来

 

@echo off

 

for /d %%i in (???) do @echo %%i

 

pause

 

这样的话如果你当前目录下有目录名字只有1-3个字母的,就会显示出来,没有就不显示了

 

这里解释下*号和?号的作用,*号表示任意N个字符,而?号只表示任意一个字符

 

知道作用了,给大家个思考题目!

 

@echo off

 

for /d %%i in (window?) do @echo %%i

 

pause

 

保存到C盘下执行,会显示什么呢?自己看吧!

 

/D参数只能显示当前目录下的目录名字,这个大家要注意!

 

/R

 

递归

 

进入根目录树 [Drive:]Path,在树的每个目录中执行 for 语句。如果在 /R 后没有指定目录,则认为是当前目录。如果 Set 只是一个句点 (.),则只枚举目录树。

 

系统帮助的格式:FOR /R [[drive:]path] %%variable IN (set) DO command

 

上面我们知道,/D只能显示当前路径下的目录名字,那么现在这个/R也是和目录有关,他能干嘛呢?放心他比/D强大多了!

 

他可以把当前或者你指定路径下的文件名字全部读取,注意是文件名字,有什么用看例子!

 

@echo off

 

for /r c:\ %%i in (*.exe) do @echo %%i

 

pause

 

咋们把这个BAT保存到D盘随便哪里然后执行,我会就会看到,他把C盘根目录,和每个目录的子目录下面全部的EXE文件都列出来了!!!!

 

再来一个

 

@echo off

 

for /r %%i in (*.exe) do @echo %%i

 

pause

 

参数不一样了吧!这个命令前面没加那个C:\也就是搜索路径,这样他就会以当前目录为搜索路径,比如你这个BAT你把他防灾d:\test目录下执行,那么他就会把D:\test目录和他下面的子目录的全部EXE文件列出来!!!

 

这个参数大家因该理解了吧!还是满好玩的命令!

 

/L

 

迭代数值范围

 

使用迭代变量设置起始值 (Start#),然后逐步执行一组范围的值,直到该值超过所设置的终止值 (End#)。/L 将通过对 Start# 与 End# 进行比较来执行迭代变量。如果 Start# 小于 End#,就会执行该命令。如果迭代变量超过 End#,则命令解释程序退出此循环。还可以使用负的 Step# 以递减数值的方式逐步执行此范围内的值。例如,(1,1,5) 生成序列 1 2 3 4 5,而 (5,-1,1) 则生成序列 (5 4 3 2 1)。语法是:

 

系统帮助的格式:for /L %% Variable in (Start#,Step#,End#) do Command

 

看着这说明有点晕吧!咋们看例子就不晕了!

 

@echo off

 

for /l %%i in (1,1,5) do @echo %%i

 

pause

 

保存执行看效果,他会打印从1 2 3 4 5 这样5个数字

 

(1,1,5)这个参数也就是表示从1开始每次加1直到5终止!

 

大会晕,就打印个数字有P用...好的满足大家,看这个例子

 

@echo off

 

for /l %%i in (1,1,5) do start cmd

 

pause

 

执行后是不是吓了一跳,怎么多了5个CMD窗口,呵呵!如果把那个 (1,1,5)改成 (1,1,65535)会有什么结果,我先告诉大家,会打开65535个CMD窗口....这么多你不死机算你强!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那个start cmd改成md %%i 这样就会建立指定个目录了!!!名字为1-65535

 

看完这个被我赋予破坏性质的参数后,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参数

 

/f

 

\迭代及文件解析

 

使用文件解析来处理命令输出、字符串及文件内容。使用迭代变量定义要检查的内容或字符串,并使用各种 ParsingKeywords 选项进一步修改解析方式。使用 ParsingKeywords 令牌选项指定哪些令牌应该作为迭代变量传递。请注意:在没有使用令牌选项时,/F 将只检查第一个令牌。

 

文件解析过程包括读取输出、字符串或文件内容,将其分成独立的文本行以及再将每行解析成零个或更多个令牌。然后通过设置为令牌的迭代变量值,调用 for 循环。默认情况下,/F 传递每个文件每一行的第一个空白分隔符号。跳过空行。

 

系统帮助的格式:

 

for /F "ParsingKeywords" %% Variable in (FileNameSet) do Command

 

有没有发现这个参数说明比上面几个都多...没办法,人们用FOR命令主要也就是用/f参数,FOR的主场啊!大家得好好看!

 

先来解释下那个多出来的"ParsingKeywords"

 

他表示4个参数

 

eol=c - 指一个行注释字符的结尾(就一个)

 

skip=n - 指在文件开始时忽略的行数。

 

delims=xxx - 指分隔符集。这个替换了空格和跳格键的

 

默认分隔符集。

 

tokens=x,y,m-n - 指每行的哪一个符号被传递到每个迭代

 

的 for 本身。这会导致额外变量名称的分配。m-n

 

格式为一个范围。通过 nth 符号指定 mth。如果

 

符号字符串中的最后一个字符星号,

 

那么额外的变量将在最后一个符号解析之后

 

分配并接受行的保留文本。

 

usebackq - 指定新语法已在下类情况中使用:

 

在作为命令执行一个后引号的字符串并且一个单

 

引号字符为文字字符串命令并允许在 filenameset

 

中使用双引号扩起文件名称。

 

先别晕了!我这就举个例子帮助大家来理解这些参数!

 

usebackq这个参数不用理解了,系统默认会给我们加上!

 

为了能使用这个例子,我们先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在里面打上这些内容保存为test.txt:

 

;郁闷啊!

 

您好! 欢迎来到, 非常批处理

 

我们的网站 bbs.verybat.org

 

完毕!

 

@echo off

 

FOR /F "eol=; tokens=1 delims= " %%i in (test.txt) do @echo %%i

 

pause

 

我们把这个BAT保存到和你的test.txt相同的目录下面然后执行

 

我们会看到屏幕上会显示

 

您好!

 

我们的网站

 

完毕!

 

为什么会这样?我来解释

 

这个命令会读取在当前目录下名为test.txt文件中的内容,将每一行的内容赋值给变量%%i,忽略掉以;号开头的行,并且以空格做为分隔符号,打印每行以空格做分隔符号的第一列

 

结果就是这样了!!

 

如果改成

 

当然我们想要把全部文件内容直接打印出来就可以这样

 

@echo off

 

FOR /F "delims=" %%i in (test.txt) do @echo %%i

 

pause

 

另外/F参数还可以以输出命令的结果看这个例子

 

@echo off

 

FOR /F "delims=" %%i in ('net user') do @echo %%i

 

pause

 

这样你本机全部帐号名字就出来了把扩号内的内容用两个单引号引起来就表示那个当命令执行,FOR会返回命令的每行结果,加那个"delims=" 是为了让我空格的行能整行显示出来,不加就只显示空格左边一列!

 

基本上讲完了FOR的基本用法了...如果你看过FOR的系统帮助,你会发现他下面还有一些特定义的变量,这些我先不讲.大家因该都累了吧!你不累我累啊....

相关范文推荐
  • 格式化文件恢复软件(格式化硬盘恢复软件)


    电脑上的东西格式化怎么恢复? 如果您在电脑上的存储设备(如硬盘、U盘等)上进行了格式化,这意味着您已经清除了设备上的所有数据和文件,并将其文件系统重新初始化为新的格式。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