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GO” 1000字

《纽约三部曲》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1-09-24 09:47 来源:1000字手机版

  我也是多抓鱼网看到推荐,买了这本保罗·奥斯特写的《纽约三部曲》,也就是利用晚上睡觉前看上几十页,最近在手机上刷抖音的时间见长,唯有逼迫自己看书才能放下手机,可能小说风格比较另类特别,所以很快就看完了,虽这本号称是侦探小说,但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侦探出什么结果,不仅小说主人公深陷其中,连我也不能自拔,这也许是保罗的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虽然中国读者对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这个名字还不熟悉,但在美国,乃至欧洲,奥斯特早已是大师级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9种文字。法国的新闻界称赞他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德国,出租车司机也能在街上认出他来,向他索要签名;在英国,他的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在一个星期内就被抢购一空。美国的出版商以40万美元的高价求购他的新书的出版权。许多广告商也试图借助他的名气来提高商品的吸引力。

  纽约三部曲由《玻璃城》、《幽灵》、《锁闭的房间》三个故事构成。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玻璃城:深更半夜,一个陌生电话打到侦探小说作家奎恩家里,这让他陷入了比任何侦探小说更为扑朔迷离的案情之中。

  幽灵:布鲁受雇于怀特去监视布莱克。监视,跟踪,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布鲁几近崩溃。

  锁闭的房间: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告诉“我”——范肖的童年好友,范肖失踪了,留下妻儿和一堆非同寻常的手稿。按照范肖以前的意愿,“我”被要求处理这些手稿。起初一切很顺利,范肖的手稿得以出版。与此同时,我娶了范肖漂亮的妻子,做了范肖儿子的父亲。然而,“我”突然发现范肖竟然还活着!

  如果仔细读完这本小说,你就会很容易发现保罗?奥斯特的几乎都是重复着类似情节,原以为是高深的侦探小说,但读到最后,才发现其实保罗?奥斯特根本没有打算写成侦探或者悬疑小说。读过侦探小说的读者都知道,作为追踪者的“侦探”一般都智力超群或者博学,而这本小说里,追踪者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相反被追踪者反倒是“卓超者”。他们就像一个个黑洞,彻底改变了追踪者的生活轨迹,甚至让他们彻底迷失自己。这些卓越者都是出走之后的高更,在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完,并且决不回头,毁掉自己,毁掉别人也在所不惜。而作为寻常人的我们自己,因为做不到这些,才很容易被这样的角色所吸引,在他们的身上发现我们体会不到的生活的快意或者痛苦。

  我看过小说之后,可能以后会更投射关注的目光在平常、普通的事物,这大概是小说唤起了我们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对这个平常世界多加留意,发现平凡事物隐藏的意义之后,又不自觉地想,一切是否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混沌,如同,总是渴望逃离此在身份的主人公,将生命耗于无意义事务的经历,生命的真相,难道不是这样一种困境吗。在无意义的世界里,做着无意义的事,而只有死亡,通向真实和平等。

  在《纽约三部曲》里,作家是在每一部中都会出现的角色,或作为主角,或作为配角,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侦探,也许这二者,不仅因作者本人的身份存在,而且也是他试图观察社会所选定的合适的角色。侦探,是在解迷,作家何尝不是,都是在对社会现实做着破译的努力的人。作家在写作中,通过构筑故事,逐步揭示生命,侦探则是在寻找真相,可以说,他们的动机乃至做法都是一致的。

  全书始终一派戏谑的语气,而就在“卖关子的笑话和不知所云的打趣”中,藏着数不尽的隐语与玄思。奥斯特沉醉在纽约城真实而又客观的世界里,他又用文字的力量,将这个世界升华到了一个既逼真而又不真实的场域之中。于是,城像任何一座现代城,人像任何一个都市人。到最后,所有的人消失了,所有的故事褪色了,在那面打碎而又复原的镜中,一张熟悉的脸浮现了出来。只有你知道那是谁,秘密就神奇地锁在那本忽隐忽现的侦探手中红色笔记本中。

  有一类创造者属于,可以引起别人创造欲望的人。就是你在这迷宫里玩过,甚至会想造一座自己的迷宫。保罗·奥斯特他就是,用自己的乐趣,感染了其他人同来享受乐趣的人。这一类人,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花衣吹笛手。